在诉讼中的公司是否能够注销,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诉讼的具体阶段、公司是否已经完成清算等。根据中国法律,如果公司已经在诉讼被告期间,原则上是可以进行注销的。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公司未经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则可能会导致股东或其他相关人员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如果公司在诉讼过程中未经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那么应当由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在债权人主张的公司债务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个赔偿的前提是债权债务查证属实。这意味着,即使公司在诉讼中选择了注销,相关的债权人仍然有权要求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相关人员承担起未了结的债务责任。
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公司想要注销,通常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成立清算组:在公司解散时,应当成立清算组,负责公司的清算事宜。
展开清算工作:清算组成立后,需要展开清算工作,包括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等。
通知债权人申报债权:清算期间,公司应当通知债权人申报债权。
提出清算方案:清算组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公司登报:清算结束后,公司需要登报公告公司终止。
注销社保和税务:公司需要注销社保和税务,确保没有欠缴情况。
到工商局办理注销备案:到工商局办理公司注销备案,领取准予注销登记通知书。
诉讼中的公司并非绝对不能注销,但在注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特别是在未经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的情况下,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和责任。因此,在考虑注销前,建议咨询专业的法律顾问,确保符合法律规定,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