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根据北京汽车集团官网查询得知,北汽越野作为一家专注于越野车市场的汽车制造商,其产品线和技术重点主要集中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投入相对较少。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汽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成立于1958年,总部位于北京。
汽势Auto-First|刘冀然
四五年前,一众造车新势力风起云涌,虽然个个都标榜自己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弄潮儿”,但终因滥竽充数的“裸泳者”多如牛毛,引发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以提高造车资质准入门槛的手段予以遏制,而后一大波靠PPT圈钱、圈地的主儿,才算石沉大海。
四五年后,中国车市变了天,伴随着2018、2019年汽车销量的持续下滑,“造车热”的潮水也已退去。若以宽泛的评判标准衡量,目前在大街上能看到的造车新势力品牌,绝对已经算是靠谱的选手。也许是优胜劣汰已足够残酷,政策端靠资质难题“劝退”不靠谱的选手已不再是必须手段,所以曾经不断缩紧的造车资质审核制度如今正在降低门槛。
4月7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告表示,因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发生变化,为更好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故决定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
具体而言,本次修订共涉及4项调整:其一,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同时,强化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其二,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即提出公示、吊销资质的时限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其三,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其四,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由于此前多数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申请资质往往都“卡壳”在“设计开发能力”的考核环节,此次修订转而强调“生产服务保障能力”的消息,确实算得上对新能源汽车业发展的重大利好,这意味着新生企业获得造车资质的难度将大幅降低。
受此政策利好影响,新能源汽车板块应声拉升,曙光股份、华讯方舟、金冠股份、合康新能等多支股票涨停,坊间甚至有激动者惊呼,也许造车业将迎来创业热潮“第二春”……
但汽势Auto-First认为,“新造车2.0时代”是个绝对的伪命题。
资质大考虽难,但越过门槛的秘诀终究只是把自己的腿脚不断抬高罢了,真正让造车新势力头疼的,是抬高了腿脚却仍被两块门板抵挡——真正认真造车的企业,即便曾被“设计开发能力”难住,但随着企业不断发展,终究会具备上述能力,真正的考验反倒在于,左有《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制约资质发放、右有资本寒冬限制企业生存两块门板。
2019年1月10日,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提出以省市为单位,综合参考新能源汽车地方消费市场表现和原有资质、产能的匹配情况,要求地方政府必须优先清退“僵尸资质企业”后方可继续颁发新的造车资质。然而,一年有余,“僵尸企业”的清理工作并未见到明显起色,反倒是不少造车新势力曲线救国,通过收购“僵尸企业”的方式获得了“准生证”。
说白了就是,《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这块门板不松动,资质申请的门槛降得再低,资质仍旧发不出来。然而,随着造车新势力走了代工、收购的侧门,又跨过“交付元年”的考验后,真正的难处往往还在于融资。
有声望的缺钱,比如成功赴美IPO的流量明星车企蔚来;不讲究铺张排面的也缺钱,比如奇点;已经造出车的缺钱,比如前途;卡在量产冲刺阶段的更缺钱,比如博骏和拜腾……
“有钱能使磨推鬼”这话一点儿不假,眼看着恒大在车圈不停地“买买买”,面对资本门板,真的求财无方、等钱发工资、建工厂、交付订单的初创车企们,恐怕只剩用头撞门的惨像。
说回资质本身,如前文所提到的,真正完成量产交付的造车新势力,早已通过代工和收购方式取得了资质。
以排名前三甲的企业为例,比如坚持代工路线不动摇,放弃自建上海工厂的蔚来;比如早早通过控股中顺汽车的方式,收购资质的威马;再比如一边靠海马代工生产G3,一边靠收购广东福迪获取资质生产P7的小鹏。
可以断定,包括拜腾、博骏等表面“1元”实则“数亿”的收购资质企业,以及小鹏、威马、理想等全部“收购派”在内,在花费重金终获资质后,资质申请的议题绝不会再拿出来多谈任何一句。原因很简单,即便资质申请已不是难事,但花出去的钱已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钱不可能回到兜里。
反观坚持由江淮代工的蔚来,即便资质申请的橄榄枝重新抛出,刚刚投入故乡安徽怀抱的李斌,恐怕连算盘都不用拨一下也算得出,获得资质后重启自建工厂计划所需的巨额支出并不划算——多开些NIO House,或是对拖后上马的eT轿车平台研发进行投资,亦或是将钱“任性”投入到烧钱颇猛的用户服务体系中,在现阶段,总之都比建厂更明智。
所以,当资质门槛降低,头部造车新势力的表情包中绝不会出现微笑,充其量只是毫无波澜或苦笑罢了。
与声量颇高的门槛降低相比,汽势Auto-First反倒更加关注“未生产期限放宽”的条款修订,相比尚未获得资质的企业,已经获取资质的多家新能源车企将更有可能成为新政的实际受益者。
根据汽势Auto-First统计,发改委共计发放18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其中包括早期(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发放的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以及江淮-大众等15张资质,以及政策缩紧20个月后,于2019年颁发给康迪、国新、国金的“最后”三张资质。
考虑到在疫情影响下,众多车企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停工或产能受限,且市场停滞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阶段性困难的可能性,加之部分新能源初创车企的产品线过于单一,受市场波动挑战的抗压能力偏弱,将资质政策中原有的12个月停产期限升至24个月,相当于多给这些企业1年喘息自救的机会。
综合来看,在汽车消费下滑态势与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提振汽车产业良性发展,形成鼓励新旧置换、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汽车市场消费、关注企业生产等方面的政策“组合拳”,而此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修订,也是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良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作者?| 陈凯欣
来源?| 汽车大观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是21年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对吉利汽车生产准入机制的请愿。在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今天,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也都曾为企业生产资质与产品准入发愁。
不过今后,车企获取资质的严格限制,正逐渐松动。
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等10项内容进行修改。
在一个月前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为“放宽准入”画了重点,强调“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
这一次放权,或许将对中国汽车行业起到重要变化,将使得汽车企业和市场将有更多选择空间,也将促进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融合发展。
所谓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是指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质,有了它,车企必须经过相关的审核批准,才能合法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
当时的准入规定,从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强化了安全监管要求,目的在于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自2016年3月16日有了第一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以来,至2017年5月22日,全国共有15家企业获得该资质。不过,诸如河南速达、国能新能源这种一直“难产”的车企也入列,产能过剩、申请企业实力不强、出现“僵尸”企业等问题被频频质疑,国家发改委后来几乎彻底暂停了资质发放。
此后,在发改委并未宣布暂停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申请的情况下,再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取此资质。
由于短期内申请资质无望,更多的造车新势力都选择收购资质或者代工模式进行生产。
例如拜腾通过收购一汽华利、理想智造收购力帆来取得资质,已经上市车辆的新特汽车,则通过一汽代工,而刚发布了S01车型的零跑汽车,则与另一家新势力长江汽车合作,后者已经取得生产资质。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以理想智造收购力帆的资质为例,分析了资质的重要性,“目前车企一些剩余产能,过度给新造车,也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李书福曾在2018智能汽车国际研讨会上,将“炮口”对准了当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机制。
征求意见稿主要在10个部分对原规定进行了删减和修改,汽车大观做了重点摘要整理。
具体来看,此次修改工作最引人关注的,是删除了原规定中“设计开发能力”的大部分核心内容,把此部分调整为“技术保障能力”要求,只保留产品生产一致性和测试评价能力等基本要求。
原规定对“设计发开能力”的要求十分细致:除了要求有独立的设计开发机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数量、岗位分布都提出了要求,例如掌握全面的产品开发技术,甚至细化到某一车型技术路线应该掌握的技术列表清单,并对技术开发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开发工具、试制验证能力等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现在,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不再作为审核整车企业的核心指标,这意味着主管部门不再干涉车企所制造产品的来源,给汽车界研发资源共享打开了绿灯,也将大大降低获取造车资质的技术门槛。
同时,本次修改直接删除了“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暨取消了原规定中对之前已取得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查的规定,取消了产品专项检验规定,以及需满足同类管理规定的要求。
放宽事前准入的重要举措,将为新能源整车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新的创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资质准入》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不同,工信部此次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产销量规模规定并没有提及。
这也表明政策正在逐渐放手,鼓励充分的市场竞争。
未来:?“鲶鱼”争夺战愈演愈烈?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造车有得必有失,前期可以通过代工,尽量做减法来保证自己的优势和核心,“但长远来看,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资质。”
新规定实施后,或将有一批具有新资质的车企诞生,同时,那些前期获得生产资质,但至今没有量产的造车新势力,就可以彻底被市场抛弃。
而随着特斯拉国产化落地,外资品牌蜂拥入华,国内造车新势力陆续进入交付阶段,“鲶鱼”争夺战中的各路“神仙”业已蓄势待发,新政策的推动,或将导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再度洗牌。
车企间融合发展,也可能成为趋势。此次《征求意见稿》通过解绑“设计开发能力”,有望进一步推动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实现研发和制造的分离,促进汽车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的整合,以及汽车品牌运营商、专业代工厂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
这次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时间截止2020年3月10日。届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将相应做修改,重新公布。
种种趋势都表明,未来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激烈竞争不仅会为行业带来好的发展,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价值,消费者将是行业优胜劣汰的获益者之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