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标人使用假资质骗取中标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这样的行为会被认定为无效,并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和处罚。
使用假资质参与投标的行为会导致中标无效。这意味着,即使投标人通过虚假手段获得了中标资格,这一资格也是不合法的,无法赋予其任何权利或承担任何义务。
根据相关法规,投标人使用假资质骗取中标的情况下,如果给招标人造成了损失,投标人需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还会受到罚款处罚,可能被处以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如果使用假资质骗取中标的行为被认定为情节严重,相关的行政监督部门可能会取消其1年至3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营业执照被吊销。
对于招标人来说,保留证据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中标通知书,还包括任何其他能够证明投标人使用假资质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在后续的法律诉讼中用于支持自己的主张。
资质假的中标不仅是非法的,而且会给招标人带来潜在的损失。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人和监管机构都应该加强对投标资质的审查和监督,以确保招标活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同时,投标人也应该遵守法律规定,避免采取虚假手段参与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