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关于它的别称,,可以确定它没有其他的别称,而是以其简称“通鉴”而广为人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即该书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从而有助于治理国家。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另外还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历时19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他们在编纂过程中取材于十七史、野史、传状、文集、话录等222种有关资料。书中的资料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它通过详细记录历史事件,展示了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并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并没有其他别称,它就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以其简称“通鉴”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