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是中国建筑行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建筑市场和行业的变化。
初步建立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中国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经营的合法性进行确认,而对企业自身的业绩、技术水平及经营综合能力等并没有任何要求。随着建筑行业被定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业,一系列的变革创新也随之而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企业资质管理。这一时期的建筑变革主要涉及集体所有制的建筑企业,形成了企业资质管理的基础模型。
扩大与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在上述变革的基础上,拓宽了企业资质管理的范围,使其逐渐向土木工程、管道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扩建改建进行扩展,有效扩大了企业资质管理的范围,提高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管理能力。根据专业类别的不同进行划分,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细再到精细的过程。在2001年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进行了修改,将建筑业资质管理分为建筑施工总承包、专项承包及劳务承包三类,其中施工总承包分为13类、专项承包分为60类,并允许企业申请其他资质,这有利于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最新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的改革(21世纪至今)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受到建筑市场发展的影响,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与要求,减少了审批环节,并对原来单一的财务指标进行了及时的改变与调整,增设了营业税指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建筑行业的综合发展。
当前,中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的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特级:代表了最高的资质等级,申请难度最大。
一级:通常拥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技术能力。- 二级:具有一定规模和能力的企业。- 三级:一般是首次申请的企业从这个等级开始。
一级和二级:部分专业承包资质设有这两个等级。
不分等级:某些专业承包资质不再设置明显的等级划分。
劳务资质同样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
以上是对当前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划分的基本概述。具体的资质标准和要求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政策的变化而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