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认证是国家对检测机构的法制性强制考核,是政府权威部门对检测机构进行规定类型检测所给予的正式承认。计量认证的依据是《我们人民共和国计量法》,CMA标志是China Metrology Accredidation(中国计量认证/认可)的缩写。
审查认可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针对承担监督检验、仲裁检验任务的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所属的质检所机构和授权的国家、省级质检中心(站)的一项行政审批制度,审查认可的依据是《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CAL标志是China Accredited Laboratory(中国考核合格检验实验室)的缩写。
为贯彻落实《我们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规范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国家认监委2006年印发了《关于启用资质认定证书的通知》(国认实[2006]25号),决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启用新资质认定证书,并向社会各界进行了公告。对已经获证机构,证书尚未到期的,规定于2007年1月1日前到发证机关办理证书更换手续。2007年1月1日后,原有计量认证、验收、授权等证书将失效。
新的资质认定证书分计量认证证书 、审查认可证书、验收证书、授权证书等四种形式:
1、计量认证证书:对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颁发,使用CMA标志;
2、审查认可证书:对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检查机构颁发,使用CMA标志;
3、验收证书:对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质量(纤维)检验机构颁发,使用CAL标志;
4、授权证书:对国家认监委授权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颁发,使用CAL标志。
资质认定证书格式由国家认监委统一制定,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统一编号方法执行。CMA、CAL标志图形仍沿用原设计式样。
取得审查验收证书和计量认证证书的检测机构,允许其在检验报告上使用CAL和CMA标志,有CAL和CMA标志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具有法律效力。
大家都知道企业申请CMMI认证之后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好处,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CMMI认证能直接为企业解决哪些实质性的问题?
1、提高企业不能集中的改进各种问题和方案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各种业务的执行能力要强,要能够很好的解决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很企业非常欠缺的一种能力,而进行CMMI认证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企业的工作往往需要不断的员工进行培训,这不仅浪费了企业的大量人力物力,也增加了更方面的成本,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而CMMI认证有一套完整的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一个企业员工很多,每个人负责的工作也不同,因此各种活动常常会出现难以协调的局面。进行认证之后,各员工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对各方面的要求也有已知的协议,对企业工作的协调有一个很明显的作用。
CMMI一共分为5级,1级最低,5级最高,每一级的定义如下
1级(初始级)
产品或项目的研发过程是混乱的,对过程管理几乎没有定义,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干到哪算哪。过程中的风险与不可控环节随处都是,这样的状态下研发出的产品自然没有任何的高质量保障。说的极端点,产品是否OK完全看运气。
2级(管理级)
产品或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来跟踪费用、进度和功能特性。制定了必要的过程规范,并能复用之前项目中成功经验。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小公司都处于在这个阶段,有基本的研发流程与项目管理角色参与其中,但也仅限于此,项目中的时间、成本、质量无法做到应有的及时管控与优化。尽管可以从既有与过往的项目中复盘进行部分的完善与优化,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3级(定义级)
企业已经将产品或项目的过程有了一整套完整的实施流程,并演化成企业自身的标准软件过程。所有项目均使用经批准、剪裁的标准软件过程来开发和维护软件,软件产品的生产在整个软件过程是可见的。到了这一等级,整个产品或项目的研发过程已经是相当的完善了,其中的每一个阶段的准入、输入、输出、成果物都是经过准确标准评审而产生的正向结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严格标准,才能确保整个研发的链路中很少会出现不可控因素与低级风险产生,从而保证了产品与项目的高质量交付与上线。
4级(量化管理级)
分析对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数据,对软件过程和产品都有定量的理解与控制。管理有一个作出的客观依据,管理能够在定量的范围内预测性能。
这一级别是在3级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论证与量级控制标准,研发的过程中对于每个阶段的要求都有精确的度量数据,以此来进行高精度的产品与项目质量管控。
试想一下,在这个等级中,测试团队需要在项目的测试阶段严格做好每一项测试流程中的活动:测试计划(是否细化到大中小周期)、测试用例(覆盖率是否100%)、评审的时机是否在需求规格说明书在设计阶段进行、接口测试-功能测试-非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是否按照事前安排准确执行、测试报告中测试结果描述维度、问题的解决与跟踪是否有明确的去向、是否符合执行标准。
除了这些,还需要有缺陷防范机制;主动进行技术变动管理与标志、选择、评价的机制;过程变动管理,定义过程改进的目的,经常地进行过程改进等等条件限制。
5级(优化级)
优化管理级的量化反馈和先进的新思想、新技术促使过程持续不断改进。这一等级的要求就已经变得极其严苛了,需要在产品或项目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软件过程改进的持续性、有效性以及自身加强。防止缺陷及问题的发生。不断地提高整个的过程能力。另外对于执行过程的效果,进行成本/利润分析,从成功的过程实践中吸取经验,加以。
把最好的创新成绩迅速向全组织转移。对失败的案例,由项目团队近行分析以找出原因。项目完成后进行分析,通过来自过程的质量反馈和吸收新观念、新科技,使过程能不断地得到改进。最后对过程的评价相对标准软件过程的改进,都在全组织内推广。